本帖最后由 雁门小透明 于 2025-7-8 16:50 编辑
1、清初名儒——冯如京 冯如京,字隐修,号秋水,明末清初代州人,孙传庭门人。明崇祯元年(1628年)由拨贡授滦州知州,三年迁永平同知。清顺治初任永平知府,后迁陕西按察副使,江南右布政使。在陕、甘、浙任内政绩卓著,促进了社会的安宁与稳定。后致仕回家奉侍老母。七年后母殁,居丧未满,如京亦卒,终年67岁。工诗文,著有《秋水集》16卷,《春秋大成》21卷,《圣贤正帝》10卷,《四库总目》传于世。 邓之诚《清诗纪事初编》谓“其文事迹议论俱无可征,诗格清稳,称意而言,于同时云间、楚中两派,皆无所染,不趋风气,可谓自好之士”。
2、清代著名学者——冯云骧、冯云骕 冯云骧历任国子监博士,授大同府教授,迁四川学政,进福建布政使等职。居官守正,声誉出众,文雄一时,举“博学鸿词”誉衔。蜀人祀之“文翁祠”,闽人祀之“朱子祠”。著有《讷生诗集》等。 冯云骕历任翰林院庶吉士、编修、康熙辛酉科江南正主考、日讲官、起居注、礼科给事中、《春秋讲义》编纂官、《大清会典》编纂官、《大清一统志》编纂官,翰苑耕耘20余年,手抄书籍数万卷,劳疾卒于任。所著《滴翠楼诗集》入《四库全书提要总目》。 更难能可贵的是,兄弟二人同年高中进士,一时传为士林佳话。冯氏牌坊之“兄弟进士“,即清廷为此钦命勅建。
3、台湾道台——冯廷承
冯廷丞,字均弼,号康斋,山西代州人。乾隆壬申举人,清代有名学者,作品有《敬学堂诗钞》。同期的大文学家袁牧曾在《随园诗话》曾赞其“公学颇渊博,居官以廉闻”。 清·康熙收复台湾后,遂将其划为福建省辖,并在宝岛设立道台衙门,由中央任命道台主管台湾所有政务。而清·乾隆年间,雁门道后冯廷承就曾出任台湾道台。为建设宝岛,维护江山一统作出过卓越的贡献。抚今思古,当为后人引以为傲的一位代州历史人物。
4、一代廉吏——冯志沂 冯志沂,字述仲,亦字鲁川,清代州城人。道光十六年(1836年)中进士,授刑部主事,年仅二十一岁,后升郎中。性耿直,笃志于学。当时古文家梅曾亮、汉学家张穆,各树旗鼓,互相争鸣。公往来梅、张之间,各取其长,尽得两家之学。尤工于诗,与京都名士董文灿、邹懿辰等日夜诗酒酬唱,名噪一时,是当时京都四才子之一。后官庐州知府,调署庐凤兵备道,驻寿州。
5、实业救国——冯曦
冯曦,字紫禾,代州城内西北街人,光绪七年(1881年)出生于没落的书香门第。幼时敏而好学,博览经书典籍,及长因家贫无力参加科考,以优贡授陕西候补知县。
辛亥革命后,致力新学,入山西太原优级师范学习,期满留校任教。后调任山西省议会秘书长,绥远省实业厅、建设厅厅长等职。
冯曦在绥远省任职期间,竭力从事工业、林业、水利等建设,以实现“实业救国”的宏愿。其时绥远一带工业落后,遂创建公私合营的电灯、面粉、毛织等第一批工厂;力倡植树育林,对旧绥远全省绿化起了很大作用。1929年(民国十八年)绥远大旱,冯曦主张以工代赈,开凿民生渠,此事虽未获全功,但仍灌溉了不少田地,使部分地区灾民渡过了三年灾荒,并总结经验写出10万言水利专著。冯长期供职少数民族地区,深得民族和睦之要义,反对军阀将满民赶出归绥新城。他还提出“宜林则林,宜牧则牧,宜农则农”的主张,反对征收垦荒税。因与上级政见不合,辞去垦务局职务。
6、晋军名将——冯鹏翥
冯鹏翥,字运青,号天骄,代州城内西北街人。光绪十七年(1891年)生于一个破落的士族家庭。幼年学文,后投笔从戒,入保定军官学校炮科。毕业后返山西,以见习排长入队。历任连长、队长、团长、师长、军长、晋绥公署副官长等职,为民国时代中将。
7、晚清第一女诗人——冯婉林(1848-1914)
冯婉琳(1848-1914),字佩芸,山西代县人,出身书香门第,幼读诗书,父是诗人,教其学诗。十五岁嫁洪洞董文灿,二十九岁时丧夫寡居,教养嗣子三十多年,著《芸室诗草》。著有《馌芸室诗草》《佩芸日记》。史称,其文词“典雅秀丽,意蕴深远妇孺皆宜,颇具唐人白居易之风”
8、清廉巡抚——冯光裕(1684—1740)
冯光裕(1684—1740),字叔益,号损庵,山西代州人。清康熙五十年举人。雍正初荐授云南大姚知县,历官至湖南巡抚。生平好读书,兼精书法。有《柴门老树村稿》。
|